沃尔姆斯也是一座莱茵河畔的古城,最早在这里建城的是凯尔特人(CELTIC),至今沃尔姆斯一直与马克思的故乡特里尔还有另一座城市科隆在为“德国最古老的城市”的头衔而争吵。沃尔姆斯也是著名的德国史诗《尼伯龙根之歌》的创作地,说起来好像德国古代文学史上这是最重要的作品了,奈何俺连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剧情介绍都久攻不下,所以这个话题俺就不瞎扯了。
沃尔姆斯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古老的城墙,很长很完整,我的车也是从这样的门洞下开进城的。城墙下还有个尼伯龙根博物馆。
城墙内的沃尔姆斯城。 房子的颜色还是挺鲜艳的。德国除了夏天其他三个季节好天气实在不多,冬天尤其昏天暗地,再不把房子弄得多彩一点,日子真没法过了。
天冷,风大,城墙一带人很少。正在乱拍,走来一个老爷爷主动要求给我拍到此一游照。我问老爷爷大教堂在哪里, 老爷爷指着远方说好几百米呢,我带你过去吧。 德国人的“好几百米”真够长的,一路穿过幽静地小巷,典雅的小广场,热闹的步行街,车来车往的大马路。走了好半天。老爷爷用德语一路给我介绍,听不懂,只好一路傻笑点头,也不好意思停下来拍照。大老远终于看到大教堂的尖顶,我说我自己过去吧,老爷爷爷听不懂英语,照样陪着我往前走。走到教堂附近一个小巷的时候,我已经对地形非常明了了,就跟比划着说我从这巷子穿过去,老爷爷笑眯眯摇摇头,一直把我带到大教堂大门前说,从教堂侧面巷子进去,绕到后面有个广场,从那里拍照角度很好。很奇怪的,我不懂德语的,但是老爷爷这几句吩咐我全听懂了,有时候,理解语言并不仅仅靠背单词的,还可以靠心灵感应。很想好好说几句感激的话,可是除了谢谢和再见再也说不出别的德语单词,于是挥手告别,走了两步总觉得还该说些什么,回头看老爷爷,老爷爷也看着我,想想实在不会别的德语了,于是再一次挥挥手。
沃尔姆斯大教堂是德国三座由皇帝下令修建的教堂之一(另外两座是美茵茨大教堂和我下次会写的施派尔大教堂)。教堂的风格为罗马风(或翻译为罗曼式),在同种风格教堂里,沃尔姆斯这个算体量比较大的,我绕着教堂走了一周也没找到个角度能给它拍张全身照,就从网上借来这张图片,也不是全身的,不过能看出整体结构了。 比例结构还是挺匀称的,个人觉得外墙上那一圈圈的拱券廊让沃尔姆斯大教堂比德国大多数厚重沉闷的罗马风教堂多了几分通透灵秀和雅致。
在教堂侧面一扇小门上看到一个十字架,很象埃及神话中的生命钥匙倒转过来。在埃及的时候导游曾经说基督教的十字架就是从埃及生命钥匙的造型发展过去的,当时一笑了之,现在看看也不是全无道理。教堂的玫瑰窗虽然已经有好几个样式,但都还比较小也比较简单,等到了哥特教堂的时候,玫瑰窗就进化到无比璀璨了。
教堂旁边有这样一个角落,残垣断壁,废墟的柱子,石棺,残雪,苔痕,充满冷峻而感伤的浪漫气息。当时莫名其妙地想起普希金了,哎,俺知道普希金时俄罗斯那旮沓的,可俺就是想起了么,要不怎么说莫名其妙呐。
看看这个爬满青苔的石兽, 实在太过朴拙了,简直有些幼稚却也有几分阴沉。后面那扇门的门楣上的雕刻也是拙拙的,呆板得紧。 罗马风的东西到底过于严肃和笨重了。
教堂整体是罗马风的,但有一部分却是明显的哥特式了,所有线条都变得修长纤巧,窗户高挑明亮, 雕塑精致华美,你看这扇门上的雕塑,轻盈飘逸,充满了向上升腾的动势。难怪说罗马风教堂体现的是对地狱的恐惧,是惩戒式的表情,而哥特式教堂体现的是对天堂的向往,是憧憬式的表情, 当然从罗马风到哥特式不是革命而是进化,哥特式还是从罗马风里渐变发展而来的。
户外台阶也是罗马风建筑的主要元素之一。我曾经很拧巴地在这段爬满青苔的弧形台阶上上下下走了半天,拍了很多张照片,奇怪地是走着特有感觉,好像每一步都走在故事里,可拍出来特没感觉。
离开大教堂,回到步行街,听到有人演奏这个酷似木琴的乐器,叮叮咚咚地很好听。贝多芬的《致爱丽丝》,舒伯特的《小夜曲》,都是我喜欢的, 放下两个钢蹦听了一阵。
沃尔姆斯的另一个标志性建筑是莱茵河大桥上的这座古塔。眼下市政当局正在搞一个大工程,要把这塔和周围的立交桥啊绿地啊统一成一个大公园一样的东西,正在施工, 所以周围杳无人迹。塔离市中心很有一点路,俺一个人走啊走啊,太阳没了,寒风呼啸的,一不小心就走近黑白电影里了。
塔上的狮子雕塑,应该是城徽一类的东西吧。不是我偏见,虽然也龇牙咧嘴看着挺威风的,但是跟威尼斯带翅膀的狮子一比, 境界低太多了。
还要再啰嗦几句沃尔姆斯的城墙, 这城墙有时候成了某个民居的一堵墙,有时候城墙拱券下的空间被开辟成了乘凉的地方,或者小墓园,甚至有人直接砌成了房子住进去了。总之这城墙成了沃尔姆斯人的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德国人热爱细节,历史上割据的时间又长,这个国王那个领主的多如牛毛,所以徽章式的标致也特别多吧, 好多房子上都能看到这类东西,有时很简单很现代的建筑镶上了这么一块, 立刻显得很有来头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