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背景: #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沙面:老城边的“西洋小城” 闹市里的休憩天堂

[日期:2010-04-15] 来源:  作者: [字体: ]

沙面的新古典式风格建筑

  沙面建筑风格多样,堪称西洋建筑博物馆,又是广州近代史的缩影。

  索引

  沙面是广州的文物保护区,拥有富有特色的建筑169栋,其中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53栋。沙面建筑群的特色表现为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等。具有异国情调的建筑群,以及其承载的特殊历史,使沙面成为很多落足广州的人都会去看看的地方。

建筑上鲜明地刻着的年号表明着它的年龄

  唯心

  沙面正在恢复它的灵性

  一个人如果失去灵性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灵性来自于哪里?至少它会来自于对世间五色、五音、五味的接纳。执着五色让人眼盲,执着五音让人耳聋,执着五味让人口伤,就像一团团糨糊塞住了人疏通的管道。灵性来自于真懂它们,超脱于它们,老子说,“圣人为腹而不为目”。俗话说,真正懂世面的人就知道执着这些没意思,那时候的人看起来就清爽多了。

  沙面显然还在见世面的过程里,纠结于形色中。当然,这并不是说它没有灵性,只是暂时被糊住了。曾经在沙面的建筑前、阳光下留下自己的影像,自如地行走在其中,自在地体验沙面的宁静和无言的故事。而如今的沙面像一个重伤病人,到处贴着膏药,焦焦躁躁,吵吵闹闹。该如何再去欣赏沙面的灵性?

  眼前,还有人在那里拍照,矫情地寻找可以称得上美的地方,或许连这膏药们也被当做是美景,或者是值得纪念之物。最好不要如此刻薄地说沙面。这不便你去欣赏它。而且也是忽略了每个人的成长可以是不同的。沙面作为一个个体,当然允许有它的成长之路,从上上世纪出现,然后被当做租界,到接纳民居,到被破坏,到意识到要被保护,到敲敲打打,到被期待它呈现出某种模样。沙面商用性质被居民用,强扭着做了不符合自己性格的事,于是带来了伤痛。

  但谁又能说,沙面一定要是什么模样呢?只是人们现在最想要它以建筑的模样记录某段时间的历史。

沙面三街的原美国领事馆新馆。20世纪30年代后的建筑。这是沙面近代建筑尾声的产物,见证了沙面租界建筑的终止。那时沙面建筑已经停止了对古典主义的模仿,转向比较简洁的立面。该建筑外廊方柱粗大,直通上下,犹如现代建筑的窗间墙,虽然还沿用传统的坡屋顶,但是如果你站在建筑面前往上看,坡屋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建筑的“方盒子”形象。

  不执着于形色时,才能生出对本体的尊重。所以,在那里打羽毛球、玩跷跷板、拍照的、喝咖啡的人还是闲逸快活的。这是对沙面的欣赏与尊重。这时他给人看到的不是异国情调的建筑群,不是历史的记录体,只是一个散放生活气息的空间。当不执着于它一定要是代表什么的东西,就很容易感受沙面的灵性了。以此放大,就会真正爱上那一块块膏药下的身躯,会发现尽量还原它那段时期形态的意义,因为在它最具代表性的一面下,它才最有价值。

沙面大街54号原“英国汇丰银行”。该栋建筑面积很大,四层,是沙面典型的中期建筑。它剔除了古典式或哥特式的严谨,追求曲线和动感,即为巴洛克。新巴洛克风格主要特色在各拱顶正中的锁石比较讲究,或在阳台、窗眉等处加以流畅弯曲的巴洛克线条。

  有人是可以在遭受一次大苦后便彻底醒悟了,有些人则天生就懂得散发内心的美与灵性,知道怎样少走弯路,有的则需要一次次经受波折。沙面应该是后一种命运。这次的整修是表面的整修,只需要尽快地整出美好的表面。对内里的整修还在等待。人各有命,但都希望,沙面尽快到达平静的彼岸。

  风生水起

  此处本为闹市中的天堂

  讲解人:詹翔坤 易祈吉祥光孝寺风水专家

  广州的沙面,本来是广州城外珠江河畔的一片沙洲,属中流沙的一部分,又名拾翠洲。沙面是旧时代英法在广州的租界,环境清幽迷人,属于闹市中的天堂。从风水环境方面来分析,沙面岛北靠华林寺,南临白鹅潭,以华林寺为主位,左是海珠区,为青龙砂,右是芳村区,为白虎砂,青龙白虎贵在左右环抱,沙面恰位于环抱中心,形成了后有坚实靠山,前有汪汪水潭,左有青龙右有白虎,互成阴阳平衡与竭诚护主的风水格局,居住其中的人自然感到身心俱怡、舒适明畅。

  但有一点不利的地方是:内环路及其高架路又将沙面和文化公园一分为二,沙面板块被割断并阻挡于内环路之外,同时内环路又将沙面和它的腹地即和平路这块地方一分为二。从城市形态看,单单沙面豪宅这一块,就是一个建筑的孤岛。从风水形态上看,沙面南向是江面,以水面作明堂,不但视野开阔,且有财源滚滚的意蕴;但沙面北向为内环路高架,它的煞气很重,即高架带来的密集车流产生的噪音和污染有很大冲击力。沙面在种种煞气冲击下,虽尽占地利优势,但已无回天之力,难像上海外滩那样,重展雄风。

  房·事

  英国领事馆建筑群

  如何保护文物,在沙面一直是个课题,走过的“弯路”也很多。据了解,原英国领事馆本是一组很有文物价值的历史建筑群,它由主楼和两座副楼构成向南面珠江开口的三合院。这三座楼风格各异,中间的主楼是早期现代式,西边是有巴洛克风的古典式,东边则中西结合。院落中还分布不少红墙琉璃瓦顶的平房。20世纪80年代末,使用单位为了建宿舍楼,拆除了这些平房,紧挨着主楼建了两座5层高的宿舍楼。由于这两座宿舍楼的重压,使主楼的地基和基础下沉,主楼墙体随后出现了很多八字裂缝。只好拆毁重建,原建筑就此消失。


沙面大街60号原英国“广州俱乐部”。1868年建,两层建筑。这个时期的建筑因为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的局限,显得比较朴素。墙壁没有特别的装饰。窗户的拱形能看出英式情结。外廊形特征可见。

  沙面建筑之父

  说起沙面建筑,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著名的美国土木工程师伯捷先生,他于20世纪初期活跃在广州的建筑师和土木工程师。他参与设计改建的中山大学马丁堂,曾被推断为中国近代第一幢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建筑。伯捷1902年受雇来华,曾参与设计并建造的沙面租界建筑有粤海关红楼、瑞记洋行新楼、花旗银行新楼等,并独立设计位于沙面的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沙面第一楼)、旧俄罗斯领事馆,故被誉为“沙面建筑之父”。

沙面最热闹的地方要数英国圣公会基督教堂

  现场传真

  沙面记录了广州近代史,堪称西洋建筑博物馆

  沙面,是位于珠江白鹅潭北岸的一个椭圆形小岛,面积仅有0.3平方公里。但沙面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及人文环境而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它记录了一部近代史,记录了异国情调,是广州的文化财富。

  清明时节,沙面的天空雨朦朦,并陷入了到处是吱吱嘎嘎、叮叮咚咚的施工声音中,在工地中寻找一个尚且干净、完整的角落拍照的新人、模特,踮起脚找尚且还可以走的路的观光客,也不好有什么怨言,只是期待着这里几个月后的新貌。

  居民正在迁出,老建筑有望恢复旧观

  热闹是属于外面的。不小心发现有几栋老建筑是可以自由出入的,顺着昏暗的过道进去,是沙面目前能比较近距离感受的景致。

  沙面大街62号是沙面的文化站、老年之家,又是福利彩票售卖点。楼下的信箱上还贴着住户的名字,不过整栋楼都没见一个人。沙面大街59号是书画艺术工作室。旋转的木楼梯有着弧线的扶栏,讲究的雕花形似橄榄枝,踩着厚实的木头,咚咚咚。一缕绿萝从中间天顶上垂吊下来。楼梯旁分布了好些房间,人大多都搬走了,有些锁着,有些敞开,里面是人去楼空的狼藉。一扇门上贴着张落满了灰尘的纸条:“某某某,请回电。同学某某找。”

  沙面大街49号,从木楼梯上去,方形元素常见,过道的天花便是木头拼出的小方格,楼梯旁的墙壁上也贴着木头,有方形的纹路。虽无花样的点缀,但也可见细致和用心。正有人在二楼的走廊上洗衣,原来也是一处民居。杂乱的走廊上堆放了很多器物,衣服挂得有些拥挤。虽说一切残旧,但还是能见建筑本身的美。为了修缮保护沙面文物建筑,2007年9月就有400多户老街坊陆续从沙面搬走,他们占沙面居民的三分之一。

  据了解,沙面以前的建筑全都是商务建筑,变成民居后,没有相应的卫生间、厨房、洗澡间,后来都是自行更改,白蚁等虫害也没法防护。有专家认为,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恢复它的商业办公功能。

沙面建筑风格多样

  这里集中了欧式建筑22种风格中的21种

  沙面岛上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中,有42座是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这里集中了欧式建筑22种风格中的21种。在全国12个城市曾经有过的30个租界中,唯独广州沙面还拥有清晰的边界、完整的格局。因此,虽然广州设立租界比上海晚16年,面积只有上海租界的1/147,但“广州沙面建筑群”与“上海外滩建筑群”却同时在1996年成为首批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西方古典式建筑群,也是广州市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目前沙面最热闹的地方要属英国圣公会基督教堂。它位于沙面南街60号,修建于1865年,早前已经翻新。因为可以对外开放,很多人在教堂里坐着休息,或者四处参观,拍照者众。而另一处天主教露德圣母堂就显得冷清了,因为它还在等待修缮中,到处包裹着绿网。

  露德圣母堂建成于1892年,是国家级A类文物保护建筑,占地面积839.75平方米,属哥特式建筑。塔身造型层层收分,富于装饰意味的红色塔顶挺拔。在广州的教堂建筑中,它都算是最有特色的。不过,再精美的东西在岁月的冲刷下都会有痕迹。曾经,它的钟楼但教尖塔被台风刮倒。今年3月,教堂开始修缮施工,没多久便被喊停。原来经政府部门调查,认为这施工属违规行为,工程被喊停。据了解,早在2006年,教堂就提交修葺申请,广州市政府拨出400多万元专项资金。不过,由于教堂属于国家级A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项修缮细节要求严苛,审批工作经历了四年。日前,相关修葺方案终于通过国家文物总局的审批。但还要等待施工方案通过省市文化部门的审批。

  评估报告

  沙面建筑风格多样,保护力度还要加大

  发言人:汤国华 广州大学教授,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

  广州名片:如何看沙面建筑风格在时代变迁中所体现的变化?

  汤国华:沙面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风格的建筑产生。早期的是1861年沙面租界形成至19世纪末兴建的。那时,受到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制约,基本都是小型的外廊式建筑,两层建筑为多。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尽管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都有很大进步,但外墙装饰很少用花岗石,而多用的水刷石,建筑面积很大,通常达2000平方米以上,超过三层。这个时期出现了不少洋行、公司。这个时期的建筑也都在坡屋面铺盖了广州地区传统的陶筒板瓦。

  20世纪30年代以后,西方国际式建筑风格流行,中国国内正推行“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所以,后期的沙面建筑停止了对古典主义的模仿,转向比较简洁的立面。外廊方柱粗大,如窗间墙。没有了原来的坡屋顶,看起来像方盒子。

  广州名片:对沙面建筑群的保护,应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汤国华:解放初期,广州市政府就有了针对沙面建筑的保护条例,例如只准步行进入。一直到“文革”期间都是这样,后来汽车都能进去了。1949年以后,这里成为普通市民的家。对于这些古老建筑来说,居民拥挤地入住造成较大程度的破坏。以前是几个外国人住一套大房间,现在分隔成多个小间,房子结构的改变对于文物的保护来说是很大的忌讳。

  2000年后,广州出台了中国第一个为文物建筑群作专门规划的保护方案,这次规划确定沙面建筑群的保护范围为整个沙面岛,其中包括同一时期内所形成的街巷布局、河涌、树木等。2007年又出台文物建筑出租不得改变原状等规定。荔湾区政府还提出了通过房屋置换逐步迁出居民的方案。

  广州名片:现在沙面整个是大工地,整治的程度将是怎样?

  汤国华:这次除了沙面北街43号、沙面大街天主教堂和沙面西桥是全面维修项目外,其他基本上是迎亚运整治工程,主要是恢复外立面原状和修葺漏水的屋顶,尽量按照历史原貌修复。前段时间,新的详细保护方案已经在广州市规划局通过,还未获国家文物局审批。沙面建筑群的保护,资金仍是个大问题。总的来说,保护力度不够,保护进度较慢。

  数字

  1861年9月3日 沙面筑基填埋等工程竣工。18个月时间,让沙面成为四面环水的小岛,只有东西二桥供出入。英、法两国官员分别与两广总督劳崇光签订正式租约。

  1864年 英国沙面基督教堂、牧师公馆相继完工。该产业的代管团体是广州教会协会(英国圣公会)。

  1865年 经过几年的大兴土木,英租界洋楼林立,英国驻广州领事馆迁入沙面,继而有法、德、意、荷、葡等国在沙面设立驻广州领事馆。许多原来设在十三行的外国洋行,也开始迁到沙面设立分行。

  1870年 沙面英租界的各种公共设施、楼堂馆舍已基本竣工。外国商行、银行等机构大都迁入沙面办公。其中英国13家,美国2家,德国2家,法国1家。

  1888年5月5日 沙面租界第一间酒店——— 沙面酒店开业。

  1889年10月 法国政府将他们在沙面的其余土地进行了拍卖。在1890年法国领事馆搬进沙面之后,法租界也开始变得热闹起来。

  1892年 露德圣母堂在沙面法租界建成。

  1904年 沙面政务会决定以电灯代替沙面大街小巷的油街灯。

  1915年7月12日至15日 西江、北江流域连降大雨,两江洪水争道,造成百年未遇的“乙卯水灾”。广州沙面租界尽成泽国,英国驻广州领事馆被洪水冲毁,还有不少建筑物也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

  1923年在沙面英国领事馆院子内的新式现代化建筑完工,它以布局和风格特色使自己成为沙面标志之一。

阅读:
录入:linfeng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延庆永宁 妫水河源头的古城与村落(组图)
下一篇:以环保姿态出发 国内三个低碳旅游胜地(组图)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