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座城市的记忆,代表了怀旧和颂新两种态度。
紫禁城的巍峨红墙内,还弥散着明清两代帝王的京华春梦。院儿门外回响着小贩的吆喝声:卖臭豆腐嘞、吹糖人儿嘞、卖花样儿嘞……那时走街串巷的小买卖人讲究的是货到家门、童叟无欺。
老胡同里王爷贝勒的深宅大院,枣子结了一茬又一茬,再多也多不过院儿里老北京的家长里短。百花深处,四合院酒店笑纳了多少老外的“one night in Beijing”;酒吧、咖啡馆里包容了拿铁和威士忌的味道,从来不用为生意发愁。
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涌,没人能够抵挡。不如一起敞开记忆,看这座城市的婀娜新象。
怀念不如相见
梁思成曾称北京城是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而生活在其中的我们,经年累月,物是人非,却很少尝试用这样极致的词汇去赞美它。
北京,由燕国都城——蓟至今历经了三千余年的演变。元朝时形成了今天北京的胚胎,那时的北京城呈一正方形,什刹海是全城中心,因为它是航运终点,掌握着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吃粮大事。谁想在数个历史轮回之后,这里被发达的现代商业粉饰一新,操着各国各地语言的各色时髦人物蜂拥而至,夜以继日。包括元世祖忽必烈在内的11位皇帝都没享过的福利被今人占尽了,好大的福分!
朱棣迁都北京后,改称北平。明朝皇帝最重要的功绩之一是修建了凸字形的北京城墙,重划了北京内城外城格局。今天,北京尚存的最后一段明城墙,全长约500米,在位于崇文门到东便门一带的明城墙遗址公园。原来“世界上最宏伟的城墙”已在上世纪60年代被一条宽阔的环城马路所取代。拥堵的车水马龙与一段残垣断壁的对比,是我们最熟悉的北京。
紫禁城的红墙黄瓦、宫城上窈窕的角楼、倒映着翠柳的护城河水、名闻天下的北京四合院、最市井的胡同深处藏着的巍巍白塔。你是否意识到,你所栖身的这座城市拥有无与伦比的美丽?这种美是举世无双,且不可复制的。
而当北京已不复当年林语堂口中的“迷人的北平”“一所适于居住的城市”“每一所的房屋有一个院子,院子中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棵石榴树”。我们耳边传来的依旧是“新鼓楼改造计划”,大片老胡同四合院面临拆迁,到了那时的暮鼓晨钟,还奏得出750年的历史回响吗?
抚今追昔不如珍惜眼前。
独一无二的北京,最美的北京。
古物今象
在这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迷人老城中,随处都藏着那些写满历史故事的“老古董”们,像陈酒一样,它们历久弥香。
胡同&老街
胡同是最经典、最具市井气息的北京城市标签。具体问到北京有多少胡同,老北京人会这样回答:“大胡同三千六,小的多如牛毛。”这些难以计数的胡同和老街一起,构成了北京城最珍贵的经络血脉。
最长胡同:东交民巷
元朝时这里是漕运地,在旧中国时是使馆区。胡同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全长近3公里。
最宽胡同:灵境胡同
东起府右街,西至西单北大街,明朝时曾被称为灵济宫,近年被逐渐扩宽,宽度已达32米,被称为灵境大街更合适。
最古老胡同:砖塔胡同
北京历史最悠久、风貌保存较好的胡同之一,位于西四牌楼附近,“砖塔”来自于矗立在胡同中的一座青砖古塔。这座塔是元朝名臣耶律楚材的老师、高僧万松老人的葬骨塔。
最热闹胡同:南锣鼓巷
与元大都(1267年)同期建成,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朝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现在的南锣鼓巷及周边胡同是北京著名的酒吧街。
最古老斜街:烟袋斜街
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小石碑胡同与鸦儿胡同相连。据说清朝时街上有很多烟袋铺,因此得名。
四合院
如果说胡同是北京的城市血脉,那么四合院就是镶嵌其中的一颗颗棋子,两者的历史一样悠久。有人把口字形的四合院比喻成“中国的盒子”,它们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元朝,而今天我们能见到的多修建于明清及民国时期。
盒子里的北京城
明清时四合院的建造有相当复杂的清规戒律,根据院主人的身份等级,从院子的规模——正房几间、厢房几间、房基多高、砖瓦是什么质地,到各种配套的辅助设施——围墙、大门、门墩、影壁、上马石、下马石等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
四合院的形状像一个盒子,北京城也像一个盒子,以中轴为线,左右严格对称。北京的四合院都是围绕着贯穿南北的中轴线排列的,居于北京城中心的紫禁城也是北京四合院建筑群的中心,它的结构其实遵循的也是四合院建筑思想,因此可以称它为北京的超级四合院。
四合院除了居住外,还被开发为各种商业用途,包括餐厅、茶馆、高级会所等。东四十条22号的南新仓很具有代表性,这里原是明清两朝京都储藏皇粮、俸米的皇家官仓,已有600多年历史,现在建成了一处以餐厅为主的商业文化园区,还有对外开放的明皇粮仓博物馆,定期上演的厅堂版昆曲《牡丹亭》,可谓古老四合院改造的榜样。
老字号
“头戴马聚源,脚踩内联陞,身穿瑞蚨祥,腰缠四大恒”。这段著名的老北京顺口溜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京城老字号的辉煌。老字号涉及范围非常广,包括分布于京城各个商圈的餐馆饭店食品店、丝绸布匹鞋帽店、茶庄药铺戏园子、书籍文房古玩店等。据统计,目前北京尚存的老字号约有320家,其中百年以上的就有90多家。老字号聚集的区域就形成了北京的繁华商圈,像明清时的“东四、西单、鼓楼前”,还有内城的东单、西四、白塔寺,外城的前门外大栅栏、天桥、琉璃厂等都是老北京城最热闹的区域。
老北京四大商圈:前门—大栅栏、隆福寺、王府井—东单、西单—宣武门。
明清老字号:鹤年堂(1525)、六必居(1530)、王致和(1669)、同仁堂(1669)、荣宝斋(1672)、烤肉宛(1686)、都一处(1738)、烤肉季(1848)、内联陞(1853)、全聚德(1864)、长春堂(1888)、瑞蚨祥(1893)。
老手艺
北京的传统工艺有“燕京八绝”之称,即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京绣八大工艺门类。而在民间,传统老手艺虽然摆弄的都不是什么金贵玩意儿,但凝聚的都是老北京民间智慧,是京味儿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遗憾的是,其中不少老手艺已失传或面临失传危险。
绢人儿:做成人形的主要原料是彩绢,所以被人们称做“北京绢人”。最早可上溯到唐朝,其技艺难度很高,只有达官显贵处才可见到,后在民间流传,神态各异,色彩绚丽,具有很高欣赏和收藏价值。
吹糖人儿:吹糖人儿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业,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里装着糖稀,取一勺用嘴衔一段,用力一吹,可以吹成耗子、猴子、金鱼等各种形状,特别受小孩儿欢迎。
毛猴:以玉兰骨朵儿为身躯,以蝉壳腿为四肢制作而成的袖珍小猴子,每只身高不到5cm,通过多样的肢体语言,展现了北京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目前尚存的毛猴制作艺术家非常稀少。
葡萄常:就是用玻璃做出以假乱真的葡萄工艺品,已几近失传。葡萄常最大的特点就是仿真,以真为美,师法自然,其制作工艺非常复杂。